闻说园林胜,虽忙也爱游。到门唯见水,入室尽疑舟。——明.袁中道《七夕集米仲诏勺园》
作为学生,在北京大学读书是一件很幸福、很奢侈的事,除了名声、除了深厚的历史积淀,这里更有雕梁画栋的古建筑和充满灵气的水,四通八达的水道把整个燕园盘活了,校园因为12个大小不一的湖泊而更加生气勃勃。
在北京,能够把校园和公园融为一体的,我想可能也只有北大了。
北大的精华当在未名湖,一塔一湖,相映成趣,蜚声遐迩。但是,出于好奇,我探究了未名湖以北的公园(例如鸣鹤园和朗润园等)。那里行人少,建筑也少,有些老房子门前荒草丛生,破壁残垣,虽和北大之名略显得不合时宜,却也透露着一种野性的美。在惜土如金的北京,我很纳闷校长为什么不派人前来修建。
但是,走着走着,我开始变得兴奋,甚至不安了起来。因为,我仿佛走进了另一个世界。在我眼前的已不是一个校园,而是一个天然的生态系统:这里有树林、湖泊、水流、淤泥、岸边植物、芦苇,还有鸟类。
一个现代化的北京大学,人流如织的燕园,竟然还隐藏着这么一个较完整的、天然的湿地——次森林公园。这样的体系,即使在北京,也不多见,何况是在市区内的一个学府里,太让人震惊和嫉妒了!
现在得知,燕园是民国时期的美籍建筑师亨利·墨菲主持规划的。这名受教于耶鲁大学的外国人对中国的古建筑和园林情有独钟。建园时,在保持原始生态系统的前提下,他并没有对这些园区进行大修大改,而是精心地将人文活动区域点缀(或镶嵌)在自然的湖水和山丘之间,用天然的湖水和山丘分割学校的功能区域。
山成了学校的骨架,水成了学校的脉络。钱学森所说的山水城市的概念在这里得到完美的体现。
我开始想念小时候生活的城市,虽然城市很小,但是走几步就可以到田埂,到湖边,下水网鱼抓螃蟹,上树打鸟掏蛋。但是,现在,城市在疯狂地扩张,到处都是高楼大厦,往日的清水,早已浑浊;昔日的河道,早已成为大道。
草地,破坏了,即使重新栽种,已不再自然。生态系统,特别是水林系统,一旦破坏了,就不再可能轻易恢复原貌(是不可逆过程?)。楼兰的消失是因为水的消失,土地盐碱化导致的植物等生物物种的消失。即使有一天水重新回来了,开始灌溉楼兰,但植物和物种的恢复却需要更长的时间。疯狂的城市建设者,是否需要在破坏原始生态系统前停下来想一想,人类真正追求的是什么?是生活条件的改善吗?如果森林不在,河水不清,又哪来的改善?
3月22日是世界水日。我们不但要节约用水,更要保护自然的水系,还后代一些惊喜!
拓展阅读:侯仁之.1980-5-3.漫话北大校园//北京大学校刊.
图片来源©华夏地理
看了您的博客,发现你很用心!向以为地址,地理学家致敬!!
我看了好多,为什么罗布泊彻底没了,确实很有意思,想不到,你的照片里,还有大鱼!!!
罗布泊的大鱼,我也很喜欢,可惜水资源分布不均。还有,那可不是我拍的照片。
空错!你为什么不发到群博?谢谢你的文字和照片,很想念。
拍的超赞啊
@juzi:这些文字太随意了,我觉得级别登不了群博。
@矿头:单反比傻瓜机要好用啊,玩的时候记得找我。
由图可知,空错同学的摄影已到一定境界了 ↖(^ω^)↗
哦?
你是北大校友?
不是校友,只是去赛克勒博物馆时闲逛了北大。
最后一张好春意盎然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