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北京、旅行和地学
2007年1月的日记
2007年1月的日记

2007年1月的日记

每一分每一秒都是新年(2007-01-01)

每个人都在自编自导自演自己欣赏自己的电影。岁末年初,更是一出出大戏粉墨登场的吉日,因为这几天是一个给自己理由原谅过去,推倒重来的好日子,又从一开始数数,仿佛什么都可以尽在掌握,颇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大彻大悟之感。于是乎,我们个个摩拳擦掌,准备洗心革面,准备一扫陋习,准备一切重新开始。可是,三分钟热度往维持不了多久就被冷藏,就像爱情,一时的激情并不能促成婚姻,等到又一个辞旧迎新之日,心中感慨良久,发现导演是自己,演员是自己,观众也是自己,自己的电影是美是丑,是快乐是悲伤,也只有自己知道。

新年,祖先给了他太多喜庆的含义,我却觉得不能给它太多的期待,它只是一种象征意义,它只是地球围绕太阳旋转的一个片刻而已,凭什么要享受如此殊荣。因为我们不堪往事,因为我们期待获得新生,因为我们总是迷信的在一个合适的时候重新开始,所以我们不会每日三省吾身,我们忘却了时间匆匆的脚步,我们总是虚度身边一个个看似平凡又反复的日子,最终我们发现,挥霍的光阴不再来,重新开始的代价是伤感,这么一个本身很平凡却被披上了美丽的外衣,它误导、伤害我们太多太久。它不是我们生活的全部,那些我们熟视无睹的每一天,却组成了我们生活、生命的一切。

新年,这个词本身没有错,每一年都是新的,因为每一天都是新的,每一分每一秒也都是新的。改变自己,任何时候可以开始,何必要等到新年?

读书,还是不读书?(2007-01-06)

苏格拉底说:雅典太迟钝了,我们应该像牛氓一样叮他。这个社会太浮躁了,失去了理性,我们也有理由把他叮醒。要向普罗米修斯学习,别人不做的时候,你去把火种盗过来!我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就在于希望有缘看到这篇日志的人能回想一下,读书究竟是为了什么?其中的偏见希望得到大家的纠正!

大人从小就告诫我们要好好读书,否则将来找不到工作,要去扫垃圾。对于来自稍有思辩能力的小孩的疑问,他们抛出一句话“你小子不读书还想干什么?”顿时让小孩哑口无言。确实,小孩子未出家门半步,怎么可能知道除了读书还能干很多很多事呢?而且身边的每一个大人都在谈论孩子的读书,有的说孩子不读书,快要被他气死了,只希望他将来不要做流氓;有的说孩子读书还可以,但是其它什么事都不干,怕将来出去成为书呆子讨不到老婆。回头想想,是不是很有问题?有几个做成了流氓,又有几个长成了书呆子或者讨不到老婆。生长在这种唯才是举、惟有读书高的社会氛围下的孩子,还会有分辨该怎么读书,读哪些书的能力吗?经过高考搅拌机过后,除了在兴趣栏里面写上看书外,还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吗?
高考选择专业时,试问又有多少孩子知道自己的兴趣、特长和爱好,平时一大堆时间除了读书就是看电视,没有时间也不知道去做歪门邪道的事情来打开属于自己的魔盒。然后每个人就按照自己的理解和判断,选择了认为自己应该喜欢的专业,满怀斗志上了大学。

吴国盛在北大演讲的时候说精神的选择都是盲目的,不是因为理解北大而选择它,而是不理解才选择它,因为北大是一个高分的学校,知道北大好,好在哪里却不知道。因此,很多人对学校、专业的选择可能是非常盲目的。上了大学,发现专业选错了,并非和想象中的一样好玩,怎么办?以前学校对换专业管得严,因此上了贼船通常也没办法,只能靠岸毕业后再换条船吧!现在很多高校注意到这一点,就采取了第一年除基础课外,可以自由选择课程,第二年再选择专业的政策。好是好,但是一两年内,确定自己的专业,是何等困难。其实选错专业没关系,大学里学什么并不重要!很多人都不知道将来要做什么啊。一句话,你的专业是暂时的,假定你有能力,你就有权利重新选择。但是,重要的是要把眼界打开,确定自己想干什么。很多有伟大成就的人不是因为他们多聪明,而是他们聪明地选择了他们擅长的专业,不是吗?当然,我们不可否认成功所需要付出的努力,但成功的前提是选题的正确。一个时期都有一套这个时代所具有挑战性课题,这是生产和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正确的选择方向非常非常重要,选题不当,人的一生将一事无成。

对于现在的考研热,我发现很多学子还是遵循着父辈的一句话,再接再厉,往上读书吧!读后总是可以找到好工作的!对于这些幼稚的想法,我觉得学子们应该清醒清醒了,为什么一定要盲目地去考研?小时候我们要好好读书是没有选择余地的,因为大环境如此,整个国家政策导向是要提高全民素质,不读书的后果就是很难就业。即使有能力很强的,如果连大学文凭都没有,机会就会少很多很多,注意,是机会要比别人少!可是,能力很强的又没读书的人多吗?凤毛麟角!现在大学毕业了,文凭问题解决了,眼界打开了,你为什么还要靠考研来找工作?如果要找工作为什么要上大学呢,初中毕业就去上大学,现在可能就是百万富翁了,上大学不是为了让你的精神更加高贵吗,使你对人生有宽广的理解,使你知道的更多吗,知道自己了解得很少吗?

现在我们来谈谈怎么判断是否需要读研吧,请问你自己是否希望将来做科学研究,你的兴趣在哪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你成绩很好,而且很喜欢做科研,那么你就继续深造下去,相信会有大作为,非常有可能成院士专家。但是,如果你不喜欢科研,而只是为了找工作,那么千万不要糟蹋自己的时间了。国家除了科研机构,绝大多数工作,只要具有大学甚至高中以上水平就可以轻松应付了,瓮礼华是浙大化学系毕业的学生,毕业后他发觉自己对财务感兴趣,就改行研究财经了,到浙江财政部工作,最后当了一二把手,他说到银行财税部工作,绝对用不到微积分!高中的知识水平就够了,能否作得出色重要的是头脑要好,要学会思考!我的一个高中好友,高中时成绩一直在全校名列前茅,我以为他一定是科研的好料子,百分之百会读研究生,不想他一毕业就去工作了,想得到吗?我问他为什么,他说不喜欢做科研,看,多聪明的一个人啊,不喜欢何必还要留恋那些只代表荣誉的高等学位!

最后,我想说,那些成绩优秀的人,通常智力也都可以,而且韧性、自信心都还比较强,否则成绩不会无缘无故的好。如果他们能把读书的韧性和好经验奉献给社会和工作,我就不相信他们不能做得很出色。那些书呆子的说法,那些一个人到了大学还不能生活自理的说法,是万分之一的人选,他代表不了千万个成绩优异,事业同样出色的人!对于那些混个毕业的朋友,更不要去赶什么考研场子了,大学的痛苦经历还不够吗?多思考,多捉摸,相信谁都能闯出自己的一番天地。

朋友(2007-01-03)

生活的道路一个人走太孤单,因此我们需要找朋友,找自己的另外一半,共同分享喜怒哀乐。

科学的道路同样需要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如果长期以往单打独斗,不仅带来自我封闭,而且带来情绪上的低落和苦闷,非常不利于自己的科研成长。马克思如果没有恩格斯,就写不成资本论。

因此,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都需要找到一个或一些真正的朋友。

我们怎么样才能作一个可以让别人信赖的朋友。我觉得最主要的一点是你能够换位思考,能够感觉到朋友的感受。朱平,就是一个可以让人信赖的朋友,他和我虽然交往时间不久,但是它给我的最大的好感缘自于他能够细致入微地站在你的角度考虑你的难处,知晓你当时的感受。其实,做到这一点是很困难的,我们的思维习惯往往太以自我为中心了,很难理解或了解一件发生在别人身上的事情对他带来的感受。几个月前,我的小猫腿断了,那几天里,我心里总有一个结解不开,我又难受,又自责,我后悔当时没有把小猫一块随身看管。后来,朱平发给我一条消息,他说“事情已经发生了,你别自责和难受了,我相信旺才能挺过来的!”当时我就诧异,为什么有人像学过读心术,知道一直困扰着我的那两种感受。我觉得原来一句好坏并不在于长短,而在于是否充满理解和体贴,只要读懂对方了,再少的话也管用,否则都是废话。我羡慕朱平的夫人,找到了这么一个体贴关心人的男人。

朋友,是要用心去培养的,是要切身去急人之所急,想人之所想的,这就是我对朋友最大的感受。

不懂就别乱说话(2007-01-08)

昨日有幸旁听了一些院士和专家的研讨会。其中发生一件小事,让我懂得到了一点小教训:不懂就别乱说话!

事情经过是这样的,上午研讨会结束,用完午餐后有一段空闲的交流时间,我看两名院士在聊天,就凑过去赶场子,也就是中国人常说的看热闹,一位院士是研究水利的,他谈到了三峡对中国的利弊问题。趁着他们歇嘴的那一会,我带着好奇心问了一句:“三峡对长江中下游是不是有影响?”

老院士一听,愣了一下,指着我,很严肃地说:“你要是和我谈三峡问题,我现在就可以和你辩论!”我当场就懵了,没想到老院士这么好斗,我开玩笑地说:“我只是好奇问一下而已!我是浙江人,我就感觉三峡建造以后,杭州夏天年年高温,一大热炉,我想是不是和三峡有关”。老院士立马反问:“你知道长江每年流量多大?”这一问,我当场快晕倒,我只是随口说说,怎么知道这些数据呢,只好很直率地说不知道。老院士看我不是很嚣张,就和我说:“三峡只是一条河,在地图上看其实很小很小,不可能有很大的影响力!三峡建造以前长江每年流入海洋的有1万亿立方,这几年也差不多有9400亿方。”我说是的,这是事实。老院士接着发起牢骚“那些说三峡不好,南水北调不好的背后都只是自己的利益,比如上海,说你们把水调到北方去了,我们上海都快没水了……”

这使我想起了另外一件事,以前我有个师兄信仰基督教,有一天,我看到他在看基督教的书,我当时不知道他信教,很纳闷,捉摸着怎么还有人看这类书呢,就开玩笑似的说:“师兄,您看这书,觉得怎么样,反正我觉得这里人物关系太复杂,老子和儿子有时都弄不清”。师兄一听,火了,“不懂就别乱说!”,立马搞得我很尴尬,事后想想也对,我不知道不代表别人不知道啊。

我们总是不知不觉中养成一种坏习惯,在没有理解透、不作调查的时候就大发感慨,随口乱说。有些事情,虽然表面听起来有道理,但是经不起推敲,说这些话无非为了表示我也懂得那么一点,但在内行人眼里就成了笑柄,要是真有人和你较真,出丑的也只是我们自己。不经过大脑思考,就不应该随口乱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我想起李敖的一句话“我们作历史的,就是要用事实来说话!”我学李敖作风,篡改一下他的话“我们搞科研的,不懂就别乱说话!”

放得下,路才更宽!(2007-01-18)

朱平今天晚上就要飞赴比利时,开始他的国外科研之旅。很佩服朱平大胆和果断的选择,虽然在国内已经读了一年多的博士,但是,当机会来临的时候,能够毅然放弃这一年辛勤的努力打下的“江山”和成果的人,毕竟太少太少。很多人都在埋怨自己没有遇到好的机会,但是当机会降临时,却不肯放下眼前的利益得失,不肯从头开始,如此一次又一次浪费机会。

有个故事给了我很深刻的印象,某一天,天空下着雨,有个人开车在一个站点同时遇到等车的三个人,其中一个人是病危的病人急需上医院,有一个人是曾经救过自己的医生,一个是自己心慕已久的女郎。 这个人的车子只能再载一个人,你猜这个人会选哪个人?

当时我想来想去,觉得选择任何一个人似乎无可厚非,但总是不能三全其美。最后看了答案,给了我一个惊喜,原来那个人选择了把手中的钥匙交给救过自己的医生,让医生载着那个病人去医院,而自己和心爱的女郎一起等待公交。这是一个多么完美的答案呀,为什么我没有想到?因为我舍不得放下手中那把代表眼前利益和权力的车钥匙,当我们能够坦然放下这些束缚我们的东西时,我们会发现,选择更多了,前途更开朗了!

在此我们祝福和相信朱平和郝震霞在国外一切顺利、幸福快乐!

和谐社会,政府在努力(2007-01-21)

先前我写过一篇文章《看<世界文化遗产——故宫、颐和园、周口店>强烈有感:我们需要什么》,内容比较愤青,是那种一看就很让人愤怒的那种,当时是包含着感情写下来的,其中有一段话,抱怨国家不像国家,国家到处受纳税人的钱却不给社会办好公共事业,文章有一段话是这样写的“现在,我们的社会都在做什么,他叫我们好好工作就是报效社会,学生好好学习就是支持国家。这样下去,十年,百年,你认为我们还有一点勇气来作战吗?来捍卫正义吗?什么是正义,此刻的正义之存在于理想中,存在于美好的过去中,没有斗争,没有乱世,哪来的正义?你认为现在街头的漠然无视,你认为我们很麻木?是的,这不是社会教育我们的吗?作为国家,你又做了多少正义的事情,让我们自豪,让我们认为反抗是我们应有的权利?又让多少国人体会到了我们的职责之一是生生不息地战斗?不是你社会带给我们的麻木吗?”
过了几年,胡锦涛主席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设想,虽然我对此很赞赏,因为中国确实到了很多矛盾无法调节的地步了,能在关键时刻提出这个说法表明政府已经开始注意到一系列社会问题,有雄心壮志总比漠视好,但是我还是很担心这一政策从上到下得不到真正的执行,变成一句空头口号。

可喜的是,在这些天的日子里,随着丝丝人性化的政策的出台,我开始感到了政府在这方面的真心和努力。为什么这么说呢?从北京公交车改革开始说起,能够把价格一调再调,低到一颗糖的价格(学生票2毛钱),就连我们单位一向对政府冷眼相看的老先生都说价格便宜的让他难以相信,这不得不让我称赞,虽然这不能阻止很多有钱人继续开着奔驰宝马享受他们的生活质量,但是这一政策给了无数生活不太富裕,交通基本靠公车的人一个实实在在的优惠。这是给老板兴办的事实,有人说,一个国家的公交也可能代表了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这从侧面说明我们政府正在进步!

其次,政府出台政策,今年过年的火车票、汽车票不涨价!其实,谁都知道铁路部门号称“铁老大”,说过年涨价是为了控制人流量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谎言,这种过年想发财却又找出冠冕堂皇的理由的行为很无耻,这让我一直对铁路部门很抵触,觉得他们有些狗眼看人低,服务质量差异太大。这个政策,让一些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默默无闻的弱势群体,打工群体,能够省下不小的费用。我们知道,中国错过了几次发展契机,现在要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就是需要依靠农民工的超低廉价劳动力,国家在这方面剥削已经很多了,在交通上能做小小的让步,其实并不算什么。虽然这个政策来得晚了一些,但是终究还是来了,我不得不称赞政府的勇气。

昨天看新闻,又传来一个好消息,说政府要求对建筑工人的每月工资上涨300元。这是一个相当好的信号,当我们这些在社会机关单位、事业单位工作的人埋怨政府工资低的时候,我们着实应该好好想想那些农民工的工资涨了多少,据说广州农民工的工资近10年才涨了几百元,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工资才涨那么一点,确实让人寒心,这些农民工在社会是弱势群体,没有福利、没有医疗保险。作为一个社会最广大利益的代表者-农民,不能够受到国家政策的保护,只能表明政府的无能和冷漠。还好,这个政策来得及时,我希望他能够带动社会上其他行业的农民工工资进行一次改革,让更多的工人得到更多的权力。虽然有的人说有些地方,不要说涨价,拖欠工资的问题也不一定能解决呢,这些人提出疑问是对的,但路还是一步一步走,不可能面面俱到,有了好的环境,就像网民有了维权意识,对于流氓软件,就是一个很大的打击。

其实,政府的一切行为百姓都看在眼里,政府好不好,政策是否体贴、爱民,百姓都知道。我期望这一届政府能够继续加大力度,确确实实给百姓做点实事,也期待中国共产党能重新回到全国百姓的心里!

思想+数据=科研(2007-01-22)

今天老师面授机宜,告诉我怎么做科研。

1,思想+数据 = 科研。让资料和数据说话,来表达自己的新思想,两者缺一不可。只有思想没有数据缺乏说服力,只有数据没有思想缺乏灵魂。

2,科研一定要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不能反过来。面面俱到,困难估计不足,往往是科研无法深入原因。

3,不要只是处理数据,要用数据来解决实在的地学问题。表面上那些花花绿绿的结果,本质上都是一样的,其实没有创新。这让我想起了老毛的一句话“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4,不要只作热门的东西,要做别人没有想到的事情。(个人觉得这句话有些绝对)

民工讨薪路漫漫(2007-01-23)

年年讨薪,今又讨薪。全国民工被拖欠工资1000亿元,相当于GDP的1%。

讨薪究竟难在哪里?

有头有尾,万事终究有个源的问题。

民工的开头就注定了将有这个悲剧。

因为生活所迫,没有签订劳务合同,没有签订劳动报酬合同,民工经常轻易地按下了手指印,因此,在法律面前,他们没有证据。

因为劳动部门仲裁需要3个月,一审半年,二审半年,执行期半年,诉诸法律只会让自己更没落,高代价让民工放弃了诉诸法律,他们宁可选择赌博,赌博包工头的道德底线。

我讨厌一遍又一遍地埋怨我们法律不健全,一遍遍提倡用法律来解决讨薪问题,用这种口气说话的人,他一定没有讨过薪。

就像做科研,你不能总告诉向你请教问题的人说只要你数学基础足够好,你就能解决这个问题。制订一个法律面临的问题同样很多,需要太久的等待。

所以,现在说制订法律,那是一句空话,是无能。民工的生存状况决定了他们由不得等待这句空话变成现实。民工就是需要一个在法律不健全的情况下的讨薪方法,何况在中国,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法律也会被人钻空子。在法律出台之前,就让民工被鱼肉欺压吗?

显然不是,科研的经验告诉我,解决难题并不是只有一条出路,一个问题是多解的。

有的人买房上了当,于是出现了房产评估团,专门为买房者维权。

有的人买房不知道怎么还价,于是就出现房产还价团。

看过曾志伟主演的《大电影之数百亿》吗?房地产的泡沫很多,没有好的头脑,凭一股买房热,注定要受骗。
为什么民工的问题就没有人去想想呢?因为弱势,因为没有钱,所以就没有人会想到为民工服务。

今天看到新闻,说有老民工给新民工送了份新年贺礼,叫“民工讨薪图”,将讨薪的具体步骤写得卡片上,清楚易懂,十分畅销。

我为这位老民工骄傲,社会不缺少谈法律的人,就缺少干实事的老民工一样的人。

安徽有1000万外出打工者,其中只有40万参加了工会组织,如果有更多的人能够加入这个组织,让更多的民工意识到维权意识,就像无数网民反对流氓软件一样,相信只要有这种意识了,民工在择业时和碰到问题时就会更加理性和智慧,那些挨打杀人的局面就会更少。

这几天中央电视台将播出王志面对面采访三农问题专家温铁军,相信一定会提到讨薪问题,我想看看专家有什么独到的见解。

我不是政治的好爱者,更不是政策的关心者,我只是觉得我有话想说。不是吗?热血青年,发点牢骚算什么。

正确看待小概率事件(2007-01-26)

我们常说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比喻办事情事与愿违。当然这种现象只是作为一种概率性事件,得到这种认识只是缘于人们当时的心情。活生生的例子有一个。

一日,我和小霞在房间里找钥匙,把整个房间都翻了一遍,就是找不到。当时小霞心切,心急,难受,对房间的安全问题甚是担心。我还是很镇静,虽然房间里有两台笔记本和一笔没有存的小钱,但凭我对生活经验的认识,我觉得钥匙我们不会轻易掉在哪里,只不过因为现在心切又一时想不起来放在哪里,过一阵子肯定能找到。可你也知道,虽然嘴上这么说,心里还是稍微有些疙瘩,就像进了寺庙,虽然坚信没有鬼神佛祖,但还是忍不住要拜一拜,谁叫我们只怕万一呢。

事情就是这么怪,这么巧,万分之一概率的事情也总有发生的时候。今天,小霞发端消息告诉我,说她竟然在鞋底找到了钥匙,于是惊呼世界有奇迹。我也越想越奇,这钥匙掉在鞋子里,怎么就不会被发现直到回了杭州,翻出鞋底才看到呢?

我好联想,一下子又想到一件事,有一天坐班车,几位老同志说唐山地震的时候发生了一件没法解释的奇怪现象,任唐山那么大的城市,也不缺坚固的房子,可大多数房子偏偏倒了,唯独写有毛泽东语录的标语墙没有倒,是不是毛主席在显灵啊。我当时就表示怀疑,但是老专家很肯定。暂且我信他,但是我觉得这种事情只不过千千万万个概率事件中的一件,正因为它似乎超出了我们的理解范围,而被人们所知传言,被人们越说越离奇。

我小时候还听我表姐说她听人附近那医院有个娃娃在生下来就会说话,而且说了几句让大人瞠目结舌的话,说什么“明年大旱后年什么的”,因为此时家乡刚发过大洪水,于是一下子把我搞得很紧张。小孩子虽然很好奇,但对于比自己年纪大的人的话总是深信不疑,事后也总觉得这事情怪怪的。

现在,我认为一切东西还是可以用理论解释的,特别是当接受这么多年的理科教育后,我坚信事情总是有原因的,虽然有超自然现象,但对一些小概率事件也无需奇怪。那些真正让人奇怪的事情并不是鬼神作怪,要么就是道听途说,以讹传讹,要么就是我们现在还无法认知其中的科学奥秘。就像宇宙,康德说世界有两件事情让他震撼,一个是人类的道德法则,一个是天上的星空。我也觉得是,前段时间看了一些关于宇宙的书,发现人类对于宇宙了解得太少,宇宙到处是迷,到处都是不可知,如果迷上了宇宙,你就会陷入无穷无尽的遐想和不可知论中。我举些例子,我问你“人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会有宇宙?宇宙会什么会膨胀?宇宙的边界外面是什么?等等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常常迷惑的最基本的问题,归根结底,人类懂得太有限。

什么时候发牢骚是理想主义(2007-01-27)

我觉得一个人应该多一些理想主义,少一些现实,为什么?

首先听老罗说很愤慨地说有的人变得现实还以为自己变成熟了,其实不是,这是一种犬儒主义。具体怎么分析忘了。

我想理想主义可能和你的境界有关,只有志存高远的理想主义者,才能放下心中杂念和偏见,把事情看得更透彻。

通俗地说,有点浪漫主义、理想主义,才不会被一些屁大的事情干扰,因为一旦心里装着是国家社稷的事,个人的小事恩怨将不再重要。

哲学如果可以代表境界,代表看事情的角度和深度,那么搞哲学的人中,男人多于女人,是否能说明理想主义更多地存在于男性中?

怎么知道一个人是否还有一丝理想主义?

我看很多对社会发牢骚的人都心存一点理想主义,如果心里想社会和我什么关系啊?那就说明你比较看重现实。如果看到周围的事情无动于衷,心想与我何干,那也说明你没有理想主义。

但我说的前提是没有进入社会之前,或者和自己没有直接的利益关系的事。进了社会发牢骚算什么本领啊,进了社会,你说老板少发钱了,工资不涨,然后发牢骚,那不算本领,那叫抱怨,懦夫才抱怨。理想主义关心的不是自己的事情,而是社会国家社稷的问题,对自己的困境发牢骚抱怨都不是理想主义。

这里,我也有可能把良心当成了理想主义,但是作为一名知识分子,就应该好好体会什么是社会的良心,什么是理想的社会。

电影《落叶归根》(2007-01-28)

两年前,李绍为千里背尸返故乡成为大新闻被所有媒体关注,于是众说纷纭。

两年后,赵本山主演落叶归根,讲的就是千里背尸这个故事,故事又真实又带些黑色幽默。

为什么说它真实?因为确实有这种风俗,特别是外出打工暴卒的人,他们就要想到这些现实问题,而且,赶尸自古就有,在湖南一带特别盛行。

我回顾了一下2年前我对千里背尸中吵吵闹闹的媒体的一顿牢骚,文章是这么写的:

“ 如果不是李绍为的千里背尸,一个民工的病死,太过寻常。为什么这次却那么不寻常?是因为背尸还是因为一个民工的死?媒体关注的是什么,答案谁都清楚。媒体的宗旨是什么?媒体存活的关键是什么?媒体有用吗?激起多少人的共鸣了?时过境迁,李绍为因此得到了关注,相信工作比起以前要好找多了,但是其他民工呢? 有谁真正关心过生活在困境、生存边缘的他们。媒体做到了什么?舆论的压力达到了吗?法律不健全,谁都可以说不,谁都可以推卸责任。包工头、医院、还是劳动局哪个会负责?每次经过天桥遇到可怜的要饭的人,觉得很可怜,但是关心过他们吗?

不同的阶级立场

李绍为为什么说:我对的起自己的良心。判断正误的方法岂能齐整如一,每个人都在自己的思想、文化、经济框架中做自己认为理所当然的事情。(南方周末)媒体都是受有知识有文化的人摆布的,用他们眼中的真理来对世界上的一切事件评头论足。用农民子弟的眼光看千里背尸,生要见人、死要见尸,落叶归根、入土为安这些毫不修饰的最原始的习俗是不可违背的,用他们的眼光看会觉得够震撼吗?他们可能更觉得人砸汽车、人体宴会等更令人称奇,一个社会的主体是农民,但是代表最先进发动机却不是他们,这个社会难免会阴阳失调,当这个熵超出了稳定的边界,世道就要乱了。

礼运: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大同世界,共产主义什么时候会实现?

李敖说的好:拉登有权利选择自己的武器,社会的判断标准为什么一定要以统治阶级,少数不知民间疾苦的人来决定呢?在不公平的社会里,弱势群体有权选择他们的标准,而且我也相信,他们知道杀人偿命,偷盗有罪。”

《落叶归根》出色,阵容也颇庞大,胡兵、宋丹丹、午马、郭德刚、郭涛、夏雨等等均有亮相,所以这就讨得的一些追星族的欢心。但出色不在于众多客串明星的出现,而是这个故事是他利用现实和黑色幽默手段所含射的当代社会的悲凉和一些穷人的苦难。

民工被骗、见死不救、进错菜馆吃了天价菜、逃避现实、收买黑血、子女嫌弃父母等等社会问题,电影都描述到了,只要细心观察社会的人就会发现身边就有这么一些形形色色的事情和各色各样的中国人,并在生活中找到原型。

赵本山的小品是春节联欢晚会的压轴戏,最大的特色是取之于社会,真实而又幽默。所以,他的电影也同样有这个特点。举一个小小细节,我是南方人,在河北一带出差后就发现河北人尊称比自己小很多的女孩子叫作侄女,我当时觉得很有意思,没亲没故,叫侄女干啥呢?可这就是他们的习惯,电影里本山叫一个小姑娘(东北人)侄女,自称大叔,他没有说谎,但是南方人就不明白了,结果让一个南方小伙子以为本山真是小姑娘的大叔,为了追求小姑娘,于是讨好本山。这是一个细节,没有去过南北体会的人可能不能觉察到这个细节。

我比较欣赏的另一段是引起妻子毁容,为了逃避别人异样的眼光,“郭涛”带着他妻子选择了避世,在人少的地方养起了蜜蜂。这何尝不是一种生活方式,这是很自然的选择。如果社会有些东西改变不了,为什么一定要强求社会去适应自己,我躲还躲不起吗?但别忘了躲要躲得有技巧,不是消极地躲,不是抱怨。

买东西理论(2007-01-30 )

虽然我们经常买卖,讨价还价,但总觉得无论计谋还是手段都不如狡猾的卖方。现在想想缺少总结的缘故,故列举心得如下。

买东西要不要当机立断?看场合而定,小东西不要换市场,因为浪费的时间更值钱,一个月工资1500,每天工作10小时,一小时平均5元,干嘛为了几元钱浪费半天功夫呢。大东西则要多跑商场,因为价格会相差好几百,一天赚不回来,但别花太多时间,也就1天。

买东西比的是什么?坚持,坚持自己的价格,直到取胜。因此,开价要狠,开得连自己觉得不好意思的价格。中国小商品的低价成本有时候就是连自己都不相信。我们宁可把钱往上加,也不要开口价高而后悔。
但是,双方如果僵持怎么办?先走人,货比三家,大不了回头。

最后,第一家是卧底,绝对不要买。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开出合适的价格。

早些天我去买碗,卖主坚持6元/口,我坚持5元/口。双方僵持一阵,我走人。

其实这个时候双方都没有输赢。

但是我们也知道,卖方如果不卖,肯定是你价格开低了。确实其他店铺的价格都比6元高,可是为了面子,我没有回头。

今天再去去买,价格升到了8元,而且老板死活不降,结果我却投降认输了。现在想起来,真失败。当初的一套套买东西理论,一旦到了关键实战演习的时候,全都被我抛到了九霄云外!下次一定要好好应用我的买东西理论,买到价格实惠的东西,虽然不差几块钱,但是看到理论一次又一次地成功,让小商贩面对我素手无策,这才是我最大的乐趣。

空错大师,名字错了(2007-01-30 )

我前面写文章说过,我们取名字最好通俗易懂,朗朗上口,不要为了附庸风雅而捡一些生僻的不好懂或不好记的字。空错大师是什么意思?经过我多次反思,发现这个名字并不适合我。

空错原本出自佛语“莫要说,莫要说,一说皆是错。莫回首,莫回首,回首俱成空。”当时,我着迷于佛学,又觉得这个句子写得似乎很深奥,于是将空和错合在一起拿来就用,从学校BBS的账号到现在博客名称都用此称号,也没反思过这个词语的含义。

前些天,我突发奇想到互联网上去搜索这句佛语,结果大吃一惊。原来佛教里面不存在“莫回首,莫回首,回首俱成空”这句话,而我却用得那么心安理得,洋洋得意。顿时觉得很愧疚,感觉自己不学无术,虚伪不踏实。我内心挣扎,怎么会这样,我怎么会这样呢?当时就想改,可后来认为1,改起来会让大家不习惯;2,我很多主页都要这个名称,改起来很麻烦;3,反正懂的人没有几个,也没有人会有这种好奇心来问;4,即使问了我说一下佛语他也不会去查找。基于这些理由,我把这改名的事情搁置了。

但是,今天我听了”六组坛经“,才发现自己又错了一次。大师是对佛的尊称,他人因为尊敬对方而称呼对方也就罢了,哪有自己称自己大师的,称自己佛的。即使是释迦牟尼也没有称呼自己为佛、大师的。我们在称呼出家人的时候,叫他和尚就行了,和尚就是尊称,如果觉得不习惯,那就叫师傅,如果对方确实道行很高,可以叫他法师。但是,最好别称对方大师,因为大师这个称呼的待遇实在太高了,只有佛祖、六祖惠能这些圣人才有资格被称为大师。注意,是被称为。听完这些话,我吓出一身冷汗,这时我希望没有哪位师傅/法师,哪怕懂点佛的人光顾我的博客,否则他们心里一定骂我厚颜无耻。在他们的眼里,我这不是十足一个小丑吗?不知道不要紧,但是不知道还随便拿来就用,而且自视清高,那是对自己的侮辱,人不能无耻到这种地步。

总结:不求甚解,拿来就用的做法一定要制止,在外行人面前故弄玄虚尚可蒙混过关,一旦李鬼遇到李逵,吃亏出丑的将是自己。我以前写文章说不懂就别乱说,现在我还要加一句,不懂就别滥用。

又听民工讨薪,郁闷(2007-01-31)

今天早上的朝闻天下报道西安数十名民工因为包工头拖欠工资而无法回家,在工地每天靠吃咸菜度日。于是又是对包工头一番谴责,又是呼吁法制的完善。我讨厌这种做法,呼吁法制完善本身是件好事,但是听多了就觉得呼吁者有很多人并没有真心关心民工的困难疾苦,至少说他们没有用心去分析这些事件背后种种存在的难处,简单地呼吁似乎只为了表示自己尚有同情心,此外,什么问题都没有解决。要是法律能解决,为什么不一下子出台一个临时法呢?为此,我写过一篇小小的日志民工讨薪路漫漫,有兴趣可以去帮我分析对错。

包工头本不是什么贬义词,但是一旦很多包工头的道德素质受到质疑,包工头也就变成了贬义词。就像河南人,为什么有些人一听河南人会皱眉头,这并不能说明河南人不好,而是有不少河南人给社会造成了不良的影响,才致使出现大家对这个词汇的敏感。我还写过一篇文章为什么人越来越现实,说明一些事情,一旦做错了补救是很难补救得,那要付出多倍的努力。这有些像马太效应,好得越来越好,差得越来越差。我丝毫没有贬低河南人的意思,但是我觉得这件事确实比较有意思,能反映中国人一些思维习惯和生活准则,值得反思。当然,还有一些词语也随着社会在变性,例如小姐,乌龟,老总等等。

一家之言,虽然我解决任何问题,但是发发牢骚至少让我认识得更深入一点,发完之后心情更舒畅一些。仅此而已,不是吗?

4条评论

  1. 博主很有趣。发牢骚都发得很有风度。
    看《空错大师,名字错了》这篇,觉得你似乎信佛,但却如此执着于“皮相”啊,哈哈
    “三峡建造以前长江每年流入海洋的有1万亿立方,这几年也差不多有9400亿方。”长江入海的流量减少了6%,这不足以对区域气候产生大的影响么?按我被科普的一点点常识来看,6%算是很大的变化了。

  2. @静:三峡和气候的关系,当时我根本没有做过研究,加上谨慎,于是只有听的份。我想这个问题一直会争论,科学有时候脱离不开政治而混淆视听。

  3. 纳闷好几年了,才看见这篇文字,终于知道了“空错”的由来。
    三峡那段我觉得老院士没有学术探讨的意思,没有一点研究,张嘴就说没影响。这不是科学态度。还长江只是一条河,地球上有几个这么大的河呀。

    1. @意驰信息港:这么老的帖子没想到被你翻到了:)老院士不够大度,但想来可以理解,权威是逐渐养成的的感觉,一旦养成了,很难改。三峡和气候之间的关系,确是地球系统科学的难题,任何结论尚早。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