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北京、旅行和地学
且行且思:选择旅行
且行且思:选择旅行

且行且思:选择旅行

且行且思的意义

昨天看中国国家地理的前身《地理知识》1998年10月版,里面西江月写得的一篇文章《他走的每一步,都是他要走的》让我有所启发:

徒步旅行在中国已经成为一种现象。 对这些壮行中国乃至世界的朋友我十分佩服他们昂扬的精神和坚韧的毅力,但钦佩之余,又为他们感到些许遗憾。

遗憾的是,这些人付出是如此的多,得到或是留下的却是如此的少。试想,当年马可波罗一趟中国之行,就留下了誉满中外的《马可波罗游记》;明代徐霞客走了不到半个中国,就有了一部地理名著《徐霞客游记》;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的中国之行,不仅留下了厚厚的八卷本学术著作,也使他成为瑞典举国皆知的民族英雄……而今天国内这些徒步中国甚至世界的人,风餐露宿,历经磨难,得到的只是新闻媒体昙花一现的一篇报道而已。是天道有所不公吗?

非也,而是时代变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人类对地球的认识大大进步了。地理专著浩如烟海,学者多如繁星,仅仅靠走大概很难有所发现了。那么,今天的走,还能得到什么呢?

徒步世界的人有几种: 1,潇洒族,走着玩,游戏,是一种活法。 2,探险族,寻求体验和刺激。 3,使命族,是为了完成某种目标。

台湾人马中欣是前两种的代表,他觉得不走的生活难以忍受,旅行是一种活法。

使命族有一个误区,动辄提出”走遍中国”,”走遍世界”的目标。目标大而泛,走起来疲于奔命,收获少而薄。

美国人《凡尔登湖》的作者梭罗说:我的腿所走的每一步路,都是我要走的。梭罗虽然喜欢徒步,但从来没有萌生过徒步美国的想法,他只想把他家乡的山山水水走遍。他对家乡观察了多年,他能告诉你,5天后这里将有哪些花儿会开。

梭罗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怎么走,一味的走下去,收获不会大,走应该和读书和思考结合起来,要不断地给眼睛提供思想,因为眼睛里能看到的什么是由一个人的教养决定的。恐龙蛋在陈章良的眼睛里是无价之宝,而在当地人的眼里只是一块石头。你具有多少教养,世界就向你展开到什么程度!(以上引自:中国国家地理 1998年10月。)

最后一句话引起了我的共鸣,的确,走的多固然很重要,但是我们一定要记要一边走一边看世界,说世界,思考世界,否则,走过之后,我们得到了什么?留下什么?为此,我要将”且行且说”改成”且行且思”,思比说更能代表我现在的心境。

我为什么选择旅行

余秋雨说:对文化见识而言,更重要的是考察、游历、体验、创造。

李敖说:我基本主张”卧游””神游”的。我没有去过十三陵的明朝皇帝坟,我买过两大本的定陵报告。我看了书,看了万历皇帝棺材打开后的骷髅。皇帝的骷髅,全世界都没见过这种场面,因为看不到。”故一世之雄也,如今安在哉”。如果你真的到了定陵,冷飕飕的下去看,已经看不到骷髅了,因为已经被毁掉了。所以我喜欢在书本上看东西,因为书上看的比实际上更多。有人说”你在书里看没有临场感,不是亲临其境,感觉不一样。”也未必。所以苏东坡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到了庐山里面你何能不了解庐山了?我的意思是保持距离也不错。

一个说游历很重要,一个却认为我们没有游历的必要,看书可以学到更多。这让我反思:我们为什么要出去游历。

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徐霞客历经大江南北,尽览祖国美景,最后发出”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岂以一隅自限耶?”的感慨。

我喜欢坐火车,坐上火车,我感觉到自己在这个无拘无束的时间里,不断的经历着变化的空间,感觉太奇妙了。人,不就是时间和空间组成的吗?我不再是一只可怜的猴子被束缚在狭小的笼子里,我可以彻底放下包袱,冲破牢笼,回复天然的自由,那种轻松的感觉实在是妙不可言。

那么,旅行、游历到底带给我们什么?我想可能有以下几点:

1,现实生活都是枯燥乏味的,就像一个for式的循环语句,不断的重复让我头昏脑胀,让我羡慕无忧无虑的小鸟。旅行就是打破这个循环的救世主,让我们可以 goto,可以跳出这个让人束缚和压抑的场所。行走前的期盼、期待让我们兴奋,归来後的回味让我们终身难忘,旅行对我来说,是一种必不可少的生活方式。

2,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我们动用的是眼睛和大脑,在行的过程中,我们还有强烈的空间感,我们可以用心去体会这个世界,所有的触觉、味觉、听觉全都进入工作状态,甚至天气的冷热都可以给我们留下深刻的感触。躲在小楼读书,任凭如何神游,都不可能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因为感受就是感受,是切身感受,就像有人说夜上华山会很冷,纵使他说千遍万遍,我始终无法理解这个冷,但自从我上过一次华山,并冷过一次后,我才知道冷原来是这般让人难受,而且我相信纵使我有多好的语言能力,我都无法让别人体会到我当时的感受。旅行,听别人说千遍,还不如自己去一遍。

3,只有旅行,才能让我们有机会领略巨大的反差,才能产生令人震撼的美。我们拒绝熟悉的平淡,拒绝见得多的东西。同一座雪山,头一次见到他和见过雪山无数的人,感觉是不同的。我们旅行的目的,就是为了去领略不同的世界。不出门,何来机会感知世界。

背包旅行,虽身累心不累。没有旅行的生活,心累。

朋友,出去旅行吧,获得哪怕是短暂的一丝自由和自我!

让旅行更有意义

航天东风队34人于2007年5月27日在旧窝庄-幽州旅行途中的集体照

2007年5月和绿野驴友共34人,在领队羽飞燕的带领下,第一次踏入幽州。其间和网友酷冷至尊聊天提及关于旅行的意义问题,酷冷认为玩应该忘记一切问题,尽情地玩,我不敢苟同,有感,发此下文以表立场。

绿野的驴绝大多数不是从事地学领域的,因此他们可以玩的很放松,很娱乐,很纯粹,很FB-纯粹的吃喝玩乐,他们不用思考任何让人烦恼的问题,他们只管去享受周围让自己愉悦的自然和氛围。这一点,似乎有些让人羡慕,称之为全身心投入自然,但是我不敢羡慕很久,因为我觉得这种旅行方式太奢侈了,不是用钱如流 水的奢侈,而是投入时间之多而产出之少之奢侈。

可能因为专业差别,大自然在我的眼里是一本天书,我旅行是为了不断去理解、解释这门书,去探索自然界无穷的奥秘,并希望能够把所学和所行融合,我想知道幽州的山为什么那么陡,想知道这里过去是不是海洋等等。如果不是这个专业的,可能压根就不会意识到这都是很有趣的问题,因此得到的东西都是表面的。因此我常常为自己的专业选择而自豪。为什么?常言道读书、行路,他们组成了人生。而地学这个专 业,可以将两者恰如其分地结合在一起,试问其他任何专业能做到吗?几乎没有。

在这里,我要说绝大多数人都是自私的,他们出来旅行,无论是为了放松自己,认识朋友,还是为了将来更好的工作,他们都只是为了自己,他们投入的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但是却没有让这些投入产出更多,为社会做的更多。斯文赫定几次游历中国西北,写成了多本极具份量的作品。如《亚洲腹地探险八年》、《穿越亚洲》、《丝绸之路》、《西藏南方》、《长征记》等脍炙人口的考察日 记,徐霞客就不用说了,他的游记让西方人称奇,因为徐霞客很早就开始观察自然,进行考察山脉、河道、溶洞这些类似科考性质的工作,而徐霞客那个时代的文人 99%像现在的驴友一样,只不过是借风景抒发情感而已,所以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只是自然的看客。中国真正算得上旅行日记的著作,除了徐霞客游记和水经注 外,无他。他们才是真正的旅行家,他们边走边玩,边玩边思考,所以他们成了家。而绿野上绝大多数驴,不管猛不猛,他们只是玩家,只是风景、心情的过客,他 们除了留下了丰富的旅行经验、一大堆照片和美好的记忆之外,他们留给世人有意义的东西相对于人数还是显得太少。

这里我有一个衷心的建议,建议玩家们不要只是为了玩而玩,你想一想,这样玩下去虽然很放松,但有多少实际意义?去找些自己感兴趣的方面,玩得专业些吧,多留心大自然的一草一木,回来多写点游记,思考点让你感动的因素。我可以断定,如果能按照我的思路去做,你会发现,原来你也在玩的方面可以成为某一方面的专家,而不只是体力好的猛驴,想 一想,猛有什么用?没有头脑的猛,不就是行尸走肉吗?我相信出门如果不思考就一定不能学到真正的智慧,但是如果出门多用点脑子,多思考点问题,你的智慧也随着你的行程而水涨船高。到你60大寿的时候,你再想想自己猛了这么多年,到底得到了什么?还有什么可以骄傲和自豪,还有些什么可以让你的子女传承和继续。如果连这一点都做不到,那将是一个非常大的遗憾。既然投入了,为什么不让自己的产出更多一点,更有意义一点呢?

一条评论

  1. 日记写的太棒了,可惜才看到,我也喜欢徒步,我学地质的,可惜现在搞IT,看了你的文章感触很深,只怨文采不及,很多感慨写不出来,幸好有你替我写出!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