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北京、旅行和地学
印度洋的风,凤凰坨的溪
印度洋的风,凤凰坨的溪

印度洋的风,凤凰坨的溪

“这几个月北方雨水多,这些雨是从哪儿来的呢,是太平洋还是印度洋?”我问餐桌对面的同事,他是研究古气候的专家。

“以前认为主要来自太平洋,后来通过对大气模拟、雨水的同位素分析发现,主要还是印度洋,都是季风吹过来的。”他笑了笑,“以前的研究总是要区分东亚季风、南亚季风,但这些水汽常混合在一起,后来有时就不做区分,统称为亚洲季风。”

这一番话让我想到近期看到的一篇新论文,说南亚季风的水汽大部分来自于南印度洋,越赤道气流动力越强,携带水汽就越多,南亚地区的降水越大。

“那是不是和厄尔尼诺、拉尼娜,还有什么南方涛动有关?”

“没有,数据显示它们近些年都比较中性,气象学家说是和什么基底有关。”

“那是不是全球变暖导致的?”

“也没有直接关系,气候和降雨是两个概念。中国东部是季风区,雨热同期,热的时候雨也多,但在新疆内陆地区就不同了,热的时候反而更干旱。”

“为什么会这样呢?”

“新疆这些地方的水主要来自冰川而非降雨。当气温升高后,一开始冰川水融化得更多,但这些水很快会蒸发掉,但雪线却因为增温而上升,意味着可融化的冰变少,就会导致接下来的气候更加干旱而不是湿润。”他补充了一句:“全球的气候变化本身有60-80的周期性,2007年达到顶峰后,全球降水就开始变多啦。”

“也就是说,如果规律属实的话,那么在我们的有生之年,北京会越来越湿润,越来越像江南了!”

“是的!”

我从小在多雨的浙江长大,喜欢夏日顶着大太阳,和小伙伴跑到山里玩水。自从到了北京开始爬山后,一比较才发现,北京的溪水可真少。即使有时遇着一些,总觉得这些涓涓细流,时断时续,不成气候。

后来查了北京的地名,发现诺大的北京,名字里带“溪”的村子只有一个,就是密云溪翁庄村,而且它最早还不叫溪翁庄,叫石翁庄。带“溪”字的景区,印象中也只有一个,就是门头沟的灵溪。而在南方,带溪的村名,一抓一大把。

北京北有燕山,西有太行,同时也受季风影响,所以不可能没有小溪。第一次让我感到惊艳的小溪在玉渡山。玉渡山是延庆颇有名气的景区,有绿草坪,也有小溪。2016年的一个早春,我钻进了景区里人迹罕至的白桦林,无意之中发现了一条溪,溪水碧玉般清澈,溪石上竟长满了翠绿的青苔,此刻包围的白桦正冒出鲜嫩的芽,春色盎然,清新之气,犹如甘露。发现这处秘境后,我对北京小溪的认识有了很大的改观:南方虽有更多的小溪,但它们的色彩不会那么鲜亮,只有北方的小溪才会如此充满诱惑。

延庆玉渡山 (2)
玉渡山

松山 (1)
松山

DSC_9557
雾灵山

大山是小溪的家园,站在玉渡山背后的靠山,是北京的四大高山之一——海坨山。可以说,哪里有山,哪里就有溪。但有的山漏水,如房山的地质公园,门头沟的黄草梁,它们都是喀斯特(石灰岩)地貌,水一来就往下漏,留不住多少,所以小溪很少;有的山虽然不漏水,但岩石里孔隙很多,像一些砂岩,都把水存在岩体内了,所以小溪也不多;花岗岩等火山岩发育的地区,因为岩石致密坚固,留不住水,只要地形地貌的条件适合,就能汇出一条溪流。延庆的松山、水泉沟,门头沟的百花山,密云的雾灵山、云岫谷,岩石属于侏罗纪的花岗岩或髫髻山组(由安山岩、火山碎屑岩等火成岩组成),加上山势巍峨,都发育了很清澈的溪流。

如果说玉渡山改变了我对北京溪水的印象,那么最近这次怀柔凤凰坨的登山经历,则改变了我对它们的看法和期待。话从半个月前爬门头沟的黄花梁说起,那天我们全程打着雨伞,徒步黄花梁的山梁子,看着四周是一片白茫茫的大雾,感觉特别好。

登凤凰坨的前一天,听气预报说怀柔可能有雷阵雨时,我还对这场雨还有些小期盼,想象阵雨过后,四周的山林沉浸在云雾里,美哉。

我们从庙上村开始上山,但一踏进山路没走多久,就有点傻眼了,溪水哗哗地作响,水流湍急,原来的山路,全都被溪水淹没。从来没见过一个山沟有那么丰裕的水,一定是最近下雨多了。我们不得不在溪石上小心地跳过来跳过去,来回切换于两岸的小径。大人们几乎都把鞋子浸湿了,随队小朋友卜卜,也不知道滑了几回,最后一次,幸好她妈妈一把抓住了她,才没被溪水冲走,衣服湿透了,卜卜直掉眼泪。

山高路远,水声长伴,越走越觉得不可思议,这条溪好长啊。直到近1000米海拔处,山路才与溪流分手,水声方渐远。下山的时候,我觉得很庆幸,幸好老天没有下雨,要是在我们爬得酣畅时再下一场雨,或许我们就要被困山中了,眼前这条溪,到时候有可能顷刻间汇成山洪,将下山路吞没。

这一趟溪水之旅,让我看到了北京的过去,以及他的未来。北京曾经是水乡,后遭遇城市发展叠加气候干旱,地下水位下降,大河断流,泉水枯竭,如今夏季风增强,季风北缘向北推移,北京有了更多降水后,生灵也将更加欢呼雀跃了。生命起源于水。

_DSC0773

_DSC0693

_DSC0720

_DSC0735

今夏的北京,雨水多得让我们不习惯。树下开始长出了苔藓,北土城公园的土堆上,到处是爬虫小马陆,马路边的竹子,呼呼地从地下窜出小尖尖,记得有一周,天气湿热得仿佛置身江南。

东亚在全球气候版图里是一个异类,因为相同纬度,在东亚是湿润的,到了西亚、非洲,就是一片荒漠。究其原因,是青藏高原的隆起改变了全球大气的运动轨迹,让原本应该干旱的华南,变成了恩泽万物的水乡。

虽说全球变暖对于东亚的生物多样性,利大于弊。但对全球来说,风险增大,一旦气候进入临界区,风和雨将变得更加难以预测。今夏郑州的洪水,让我们体会到城市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和脆弱。IPCC的专家说,我们要行动起来,减缓全球变暖,控制气温不要超过工业革命之前的两度。以前我对此不以为然,因为从地球历史看,两度不算什么,地球历史上比现在温度高很多的时代比比皆是,地球现在不也好好的吗。后来,我意识到一个问题,这个好好的气候,是老天的恩赐,是我们人类等待出来的机缘。换句话说,四季更替,物种生息,我们人类终于等来了适合我们生存的气候。

也许地球上每一个物种都有自己的气温舒适区,谁离开了他的舒适区,谁的日子就不好过。哺乳动物统治地球之前,恐龙是霸主,但之后,环境变化,霸主陨落。有什么理由能保证人类就不犯这种错呢。我们对气候所作的努力,正是来自人类对未来的担忧。对于气候,我们难以预料气温升高后,是福多是祸多,我们不敢也不能尝试,现阶段最好的办法就是维持舒适区,降低风险,让人类绵延下去。学术上,这称之为可持续发展。

我听说,地球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盖亚,她是众神之母,亦是大地女神,正是她一直庇护着生灵,庇护着人类。

一条评论

  1. 松了

    神 造了太阳月亮星星,

    觉着美中不足,

    于是造了爱情;

    又有些抱歉,

    于是造了诗;

    却又难免虚无,

    于是造了云,雨。人类的眼睛就被喂饱了。

    ~~~致南加八月三十一日清晨倏忽的雨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