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的最好时间是早晚,因为早晚有日出日落,光线变化最快,以视觉为主信息源的人,在这两个时间段,可以最大程度地感受外界环境的变化,从而应激产生不一样的审美情趣。
于是,选择一个下午出发,来到门头沟的江水河村。这个村挨着北京的最高峰——东灵山,海拔2303米。华北刚降过一轮暴雨,听说密云的很多桥被冲垮了。上山沿途享受了山岚和烟雾,夜晚也感觉到了北方少有的潮湿。
1.客观的变化超过主观的想象
第二天清晨,睁开眼后的第一件事是看天气,这是我的习惯,因为摄影和天气密切相关,技术摄影与其说是拍东西,不如说是拍天气;不是看哪里的景物漂亮,而是看哪里的光线把景物搭配地漂亮。就像女人穿衣服,好的贵的衣服穿上未必好看,好看是一个整体的、系统的感觉,它基于一种组合。
窗外乌云连绵。这种天气城里见过,心想:恐怕看不到什么日出了。但出于行动的惯性,我还是出发了,因为我深知,人的感觉和想象总是靠不住的,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是两个世界。当我来到九龙洼——河北与北京的交界,登上山头,远眺东方,远方的日出令我大吃一惊,我从来没见过这种光线和云朵的搭配,此生第一次。
我问自己:为什么自然界里的很多现象总是和我们想象的不一样?因为,我的预感是对的:人的感觉和想象总是靠不住的,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是两个世界。
不是因为我们不会想象,而是作为人类,我们无法无中生有地想象,任何想象都有原型,想象所做的工作就是把原型打碎,然后进行重新组合。维特根斯坦和罗素都认为,认识不能超越于经验之外。养过孩子的人知道,若从孩子嘴里冒出你意想不到的词语,那一定是他从哪个地方看到或学到的,他不可能创造出词汇。牛顿,恐怕无法想象手机的模样。
这些光线让我得到两个启发:
一、不要想当然,不要低估自然的千变万化。别以为我们能想象自然的模样,就像很难想象一个景物在光线的照射下会变成什么,光线经常出乎意外。光是神奇的,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组合,对于不同的景物,表现完全不同。
二、为了避免想当然,我们不要听主观的想象,而是遵循客观的情况。只要客观环境,例如时间、地点、天气、对象发生了变化,我们就应该去观察。特别是天气,不要从选择我们喜欢的天气出去,因为同样的天气,多看几次后,会麻木和厌倦。
人生仿佛看风景,风景千变万化,不同的时刻,闪耀着不同的光辉。而我们的悲伤和快乐,也有很多滋味:有的快乐来自于生理,有的快乐来自于肌体,有的快乐来自于思维。作为人类,看似复杂却极其简单的人类,行动的目的不过是为了体验各种滋味。而滋味不可能无中生有,它要么来自真实自然,要么来自虚拟的告诫。如果要从自然中体验滋味,我们别无他法,只能选择在不一样的天气、在不一样的时间,选择不一样的角度,去看不一样的景物。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钟爱于旅行的内心本质,目的不是追求浪漫,而是避免无聊,说到底是为了刺激人生的某一种味蕾,说到底人生的意义是对主观多样性的体验。
2.客观和主观的有多样性
多样性是什么?多年的博物学经历告诉我,物种具有多样性,每一个物种都有其独一无二的特征。
不过,我愿意拓展博物学的内涵,不让它局限于物种或对象的多样性,我认为它还应该包含时间和空间的多样性,包括主观多样性。因为世界是这两个世界的融合。
我想,任何自称对博学感兴趣的人,应该达到这样的境界:本来要去爬山,天气预报说要下雨了,一般人会遗憾地说,唉,运气真不好,下雨没法爬了。博物学家应该说,哦下雨了,太棒了,我从来没有在雨中爬过这座山。前者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思考方式,自我主义的心态是用抱怨的心态去对付环境,把它当作一个人去抱怨,事实上,客观却丝毫没有改变。后者则是开放的适者生存的心态,这正是博物学的心态:通过自身去适应环境。
事实也是如此,大自然不会亏待关心他的人。当天灵山下了一天的雨,直到傍晚,雨才停住。孩子们都被雨淋了,都着急下山。但我觉得雨后的山景我还没看过,所以一定要看一下,于是独自上山。最后,我不但看到了彩虹,还看到了火烧云,美丽至极,不虚此行。
我们不但要做让自己的感觉多样化(去不同的地方,刺激不同的感官,得到不同的感觉),还要让自己的理性多样化;不但要看看不不同的东西,还要想想和探索不同的事情。这才是博物者的境界。
不同的人,看到不同的山;不同的心静、天气、季节,同一座山,呈现出不同的风貌。意识的多样性,地形地貌的多样性,天气的多样性,在人与自然的交互中,呈现出变幻无穷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