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底,我和朋友来到门头沟的柏峪村,登上了1600多米高的黄草梁。之前在北京没爬过野山,以为香山、龙庆峡、京东大峡谷就是北京的山。黄草梁的山充满了野趣,在茂林里行走不会觉得自己是个“游客”。走着走着,视野突然变得开阔,到顶了。平坦的山顶长满了半人多高的灌木丛,时值秋日,它们全都成了金色,连成一片,像是铺了厚的毛绒毯。《北京山峰词典》的作者阿坚说:“若秋天去,觉这山真‘黄’,为恋爱佳境。”深以为然。没多久,天气骤变,夹带雨水的云雾沿着绝壁升腾而上,将我们包围,仿若仙境。让我想起多年前爬浙西淳安第一峰时经历过的场景,我不禁感慨:原来北京的山那么美啊。后来我从地质旅游的书上知道,黄草梁的顶面之所以那么平,是因为大山抬升后静止了很长时间,山的顶面遭到了风雨剥蚀而形成,在地貌学上叫高山夷平面。1500米,这也是北京很多山的高度。这次登山经历让我对北京的山有了全新的认识。
老家在浙江,很多同学在上海工作,都是大都市,但气质不一样,我就经常就北京和上海的自然相比。上海有很多驴友,但除了100多米高的佘山,似乎就没有什么山可登了。要登山,他们必须赶赴周边的省市。这让我为自己生活在北京而暗自窃喜——至少有山可爬。
北京的山,距离市区不近也不远,住稍高一点的楼层,就可以欣赏夕阳从西山落下的美景。那些山,通常一两个小时就可以到达,即使是到群山耸立的北京—河北边界爬山,也不超过3个小时车程。这是被很多北京人一直忽视的福利。之所以忽视,大概是因为他们和我以前一样,不知道北京的山有多么好玩,或者听说了但没有亲身体验过登攀、徒步的乐趣。
为什么说山是北京人的福利呢?
我们翻开地图,会发现北京一半是山区,一半是平原。北京平原,是几条大河、主要是永定河从山区里冲积出来的。中国文化的中心,就座落于平原之上。把这个景象再抽象一下:平原象征人文,山区象征自然。我们在平原上工作,天天利用我们的自控力,做了一个理性的人。但我们是生物,我们的原始本能之一是追求自然和野性。于是,这些山,给了我们游戏的场所,让我们通过回归自然,来缓解理性的压力,并重新回到需要自控的社会。
有人问弗洛伊德,怎样才可以过快乐而且有成效的一生,弗洛伊德说:Lieben und Arbeiten(爱与工作)。心理学家大卫•艾肯(David Elkind)在后面加了一个词:Spielen,也就是“玩”。玩是人生必不可少的要素。人文与自然、工作与游戏、自控与本能,就是北京的山的哲学含义。
人生一世,不过时空的变换。节约时间就是尊重生命,拓展空间就是延伸生命。在城市里生活,交通堵塞让我们浪费了很多时间。可一旦到了北京的山区,就可以畅享自由的时间和空间。从官厅水库到沿河城有条挂壁小路,大多数地方只能容一车通过,即便如此,也很少发生交通堵塞。因此一到周末,我首先想到去爬山,至少要去郊区玩。让我奇怪的是,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周末往城里挤?北京山里的路是那么通畅,去任何一地方,都有公交到达,通常一天可来回。住在五环外的,去一趟郊区和进城一趟,其实也差不了多少时间。可能还是因为不了解北京的山吧。
北京的山主要分布在西边和北边。西边的太行山多巨厚的沉积岩,以海相的碳酸盐岩为主,因此发育了石林、溶洞、峡谷,但这类山不容易涵养水分,所以经常光秃秃的,长不了茂密的植被,和贵州的山漠有些相似。去房山玩,大家一定会深有感触,山很俊俏,但植被不好,因为房山是世界地质公园,以碳酸盐地貌的发育而闻名。西山是北京地质学家的摇篮,100多年前,中国第一代地质学家就在山里实习考察。北边的燕山多花岗岩,松树、植物茂盛,岩石发育的节理使得山区里水质较好,常有泉水,整个云蒙山的周边到处是瀑布、溪流,如今每一条山沟都已经成了景区。在地质科学领域,燕山正变得越来越重要,因为地质学家发现1亿多年前侏罗纪的燕山运动,与整个中国特别是华北的地质演变关系密切,相信将来燕山的地质旅游会兴起。
北京有4座2000米上下的高山,西边是百花山—白草畔和东灵山,北边是大海坨山和雾灵山。他们之所以巍峨矗立,与它们的岩石性质有关:它们都属于火成岩,因此质地坚固,不容易风化。除了海坨山,其他山如今都已开发成旅游景区了。但就在去年夏天,海坨山为了迎接2022冬奥会,开始有时间开放,逐渐禁止闲人进入。
英伦作家阿兰•德波顿在《旅行的艺术》中写道“旅行是万众的权利,每人都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但是,不同文化程度和人生基调,会使同样的旅途迈出不一样的脚步。”山,在很多人眼里,是锻炼身体、远离尘嚣的地方;在登山者眼里,山是关于高度的挑战;在生物学家眼里,山是动物和植物的栖息之所;在地质学家眼里,山是一部描写沧海桑田的历史书。在我眼里,它是以上所有视角的综合体。虽然北京已经没有什么原始森林了,但是如果用生态系统的眼光看它们,会发现山上的野趣很多,山,是自然界的杰出代表。
到山里我们怎么玩?可以去欣赏山里的森林、植被、花草,可以观鸟、抓虫子甚至追踪野兽的足迹,还可以在雨雪天气上山,见识别具风格的人间仙境。当然,如果能观察一些岩石和构造,如断层、节理、褶皱、劈理等,将有助于理解各种地貌的形成原因,而不只是感慨自然力量的“鬼斧神工”。最后,别忘了,山里除了自然,还有人类的遗址,野长城、寺庙、道观。历史的废墟,最适合他们的生境就是山。我一直以为,要完成时空的穿越,我们必须触摸古代的遗存,而这些遗存,通常分布在山野之中。
开始从来不会太晚。想了解北京的自然,不妨从爬山开始,这是一扇引导你进入另一个世界的大门,最关键的一步就是:远离家门,拥抱高山。
组图1:山的色彩
组图2:山与天象
组图3:山的姿态
组图4:山中四季
组图5:山的伙伴
组图6:人类与山
组图1:山的色彩
【色彩奇观】以前对摄影师起床吃饭的生活习惯表示不解,为了摄影,人家睡觉他干活,人家干活他睡觉,这是为什么呀。为了体会他的心情,我选择了一天,带着孩子,顶着大风,在百花山上坚持看日落。日落到没什么稀奇的,但日落之后,山坡的色彩,却让我大吃一惊,原来他之所以作息时间与人相反,是有原因的:目睹色彩的奇观。
【金色海洋】十一前后的黄草梁的是一年中最震撼的。从门头沟柏峪村1000米海拔处的停车场,只要再上升600米,就能欣赏到一望无际的金色的海洋,那些1米多高的灌木丛在夷平面上生生不息,我突然发现这似乎是北京山上独有的特色。
【火烧后的山】通体红色的山,才叫北京西山。这一天的夕阳,是我见过最激动人心的。相遇一瞬,难忘一生。
【冷山暖水】介绍两处看山的去处,一处是山巅,一处是水边。山巅可以让视线无尽延伸,水边可以让视线层层仰望。
【白色的凤凰岭】凤凰岭的花岗岩,是白色的,这座山的主人是石头,而不是植物。 这里的石头,坚韧地存活了了一亿多年。
【山的色彩】树是大山的主要家庭成员,树的斑斓色彩让大山不那么单调。
组图2:山与天象
【月落西山】从家里窗户向外望去,连绵的西山之上,月亮正迈着舞步。
【燕山眉月】2014年10月26日,和朋友考察了燕山的岩石地层后往回赶,正感慨天黑得那么早,突然一转弯,发现山路的正前方,一枚新月如眉梢。
【灵山五月雪】北京的雪,最晚出现在春夏之交,出现概率最大的地方,是灵山、百花山和海坨山,它们都超过了2000米。如果要想看春雪,春天注意天气预报,若有雨,就前往这几座山。此刻,迎红杜鹃正咬定青山,傲放沟崖。
【仙山总在风雨后】去小五台中途宿门头沟东灵山。当时正下雨,心里有些遗憾:不能像以往那样拍照了。没想到,快到山上的江水河村时,雨停,风起,陡峭的山峰像船一样,在云海中徜徉、飘荡。第一次在北京看到这种仙境,我惊叹了:越是下雨天,越应该往山上走。
【乌云下的北京平原】站在百花山巅,看乌云弥漫,从西向东,最终吞并了白云。不知北京湾里的人所见是何景象。
【雾霾上的海陀山】延庆有个景观叫海坨戴雪,看到它的样子了吗。
【云雾对山的烘托】一个普通的亭子,在任何时候看都不会吸引你的视线,但此刻你必然注意到了它。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我用清晨的光线为了描绘了一个简单的背景——只有几条斜线和两种色彩(白色和绿色)。在这么单调的背景里,人类的视觉需要找到兴趣中心点,否则会觉得失望。所以,你就注意到这简陋的房子了。至于房子是否漂亮,其实你根本不会关注。所以,要让一个东西被注意,不是看它本身,而是看它和四周的东西的对比,有对比才有认知。不知死,焉知生?
【气流通道】从灵山到黄草梁,似乎要经过这两座山峰——高耸的无名一和无名二。无名就是它们的名字。这个山口也是河北气流进入北京的通道。
组图3:山的姿态
【最像花的山】莲花山是北京除百花山之外少有的带“花”的山,白色的肌肤表明了它的花岗岩身份。在中国,对于很多地貌景观,大多数导游词都采取了象形+神话故事的介绍方式。怎么介绍它才能更形象?想象一支牙膏吧,挤一下,牙膏出来一点,花岗岩是一种侵入岩,它的形成就像挤牙膏,但没有挤出地面,直到风化侵蚀之后,才得以见到天日。
【挤出来的山】如果不是这白色的受过球状风化的岩石,我会把这些山误以为是峰林。这些花岗岩是一亿多年前,来源于地下的岩浆所形成的,但最终像挤牙膏一样被挤到了地表。圆乎乎的,和云蒙山的外貌很相近。
【山的层次】此刻的东灵山遍地华北兰盆花,群山层叠,渐行渐远。
【远观象形山】房山棺材山在户外界颇有些名气,很多人不辞辛劳,只为了登到图上拗口的地方。不过靠得太近,难免不识庐山真面目。很多象形的山,最好的方式就是远远地观赏。
【赤裸的山】房山世界地质公园,以海相碳酸盐地貌的发育而闻名,发育了很多峰林、峰丛、峡谷,但这类山不容易涵养水分,所以经常光秃秃的,长不了茂密的植被。去房山玩,大家一定会深有感触,山很俊俏,但植被不好。
【山的筋脉】除去草木衣物,山显露了自己的筋脉。为什么斋堂清水河边的山也不长树?——碳酸盐造就的岩层不容易涵养水源。这是北京西山常见的景象。
组图4:山中四季
【野山的春天】野山,当有野树、野花相配。是不是草木选择了土壤、地形,也就选择了适合自己的大山。我注意到,昌平流村以北的西山,桃花寥寥。猜测植被不同,乃山之不同所致吧。
【云蒙山的春天】什么是春天。春天是四季色彩最鲜艳的时候?但秋天也色彩鲜艳呀!春天,可能是一种沉睡许久后产生的欲望。
【灵山之夏】夏天当然要去高山,而且最好在山顶上住宿,这样才能不错过一天中的最佳审美时机——早晚。太阳神朝出暮落,发射的光色彩最丰富、变化最快,以视觉为主要信息源的人,可以最大程度地感受外界环境的变化,从而产生不一样的审美情趣。审美会疲劳,对抗疲劳的办法无它,变化耳。
【山的洗礼】人总是在精神圣殿和俗世这两个世界里来回穿梭,生活在俗世里久了,精神会被玷污,来到高山,住一晚,接收洗礼。之后,继续回归俗世。不过,住到酒店里是没什么效果的。施者应该是大自然,而不是大酒店。只是远距离地欣赏还不够,要亲密触碰自然的肌肤,才会感觉到力量。
【赏秋的方式】登山可以步行,也可以坐索道。以前我讨厌索道,认为这是懒,懒人得不到美的真谛。欣赏景色,最好是走起来。但我忘了,索道也有索道的角度。为了观赏角度而坐索道,不应该受到抵制。
【黄草梁的秋路】沿途,人迹寥寥,整座山的秋色尽被10多人欣赏。黄草梁的美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在于登攀时的路,各种颜色的树装点着唯一的山路,越到山顶景色越奇。
【冬日永定河】北京的大多数峡谷(嶂谷)形成于元古代,组成这些峡谷的岩石地层叫做雾迷山组,这是一层巨厚的碳酸盐海相地层。这个时期,地球上只有单细胞的藻类。
【雾霾的意义】冬天的北京多霾,拍山总是模模糊糊的。霾不利于健康,但有时候和风、雨、雪、雾一样,客观上可以用作表现中国山水层叠远去的感觉。雾霾让色彩暗淡,黑白也许更适合表现。
组图5:山的伙伴
【山川之恋】山的雄伟,是因为有河流的雕琢。北京平原的出现,得益于这条河流携带泥沙的堆积。北京的母亲河——永定河在这里拐了个大弯,抚平出一片农田。
【白河大拐弯】很早以前,这里是一个广袤的(准)平原,上面有一条弯曲的河流。后来,地壳发生了运动,平原慢慢上升,河流顺势下切。最后,平原变成了燕山,河流被称为白河。我觉得,热爱北京的人,应该到谷地顺着河走一次。
【大山之子——岩石】山是岩石组成的,岩石是矿物组成的,矿物的性质决定了山的形态。
【婀娜草木】山里,最美的夫妻应该是:粗犷岩石,婀娜草木。草木是大山的家庭成员。
【山中精灵】华北蓝盆花是灵山最美的精灵之一,还有翠雀与翠菊。
【何为幸福】小马有幸福的童年,只管散步与吃草,长大了,山就成它的负担,它的主人要求它承担长大的责任——背游客上山。
【山木搭档】专门去百花山欣赏华北落叶松,但我发现,茫茫一片林海不是很有趣。我想:树只有和山石搭配起来才有味道。特别是当山体是火成岩的时候。
组图6:人类与山
【风水宝地十三陵】德陵是明十三陵里视野最开阔的,门前可远眺远山,毫无阻挡。春天来的时候,两侧合欢树的枝条向天空伸展,交织连理,让人沉醉。
【野长城的春天】漫山遍野的山桃花盛开之时,去哪里踏青最应景呢?我觉得最好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视野开阔,二是有些古迹。缺一则不够震撼,缺二则少了趣味。这样一想,野长城最适宜了。去野长城的人少,我们可以随时驻足和发现。香屯野长城
【山脊上的行者】人生惬意之事,莫过于带上娃娃,行走于山脊的野长城上。
【日落后】不同人的眼里有不同的山。夏天去河边看日落后的山,对孩子来说,也许是”喂蚊子”。
【人类强大大吗?】看北京这个边城——长峪城,看到那一段城墙了吗?人类强大吗?对于山而言,这段城墙又算得了什么呢。
【人定胜山?】短期看,人类胜利了;但长期看,绿色的植被必然重新覆盖这些山体,只给它耐心和时间。
【拥抱青山】带上孩子,铺一张毯子,拥抱一下久违的高山,或攀爬一段无人的山坡吧。
2015-10-16 本文最初发表于豆瓣
2016-09-26 第一次修改(增加了一些图文,修改些主体文字)
更多照片更新见豆瓣相册:《北京的山——山的姿态》《北京百花山》《北京海坨山》《北京云蒙山》《北京灵山》
写的真好,今秋一定去黄草峪!
很喜欢你的图片,更喜欢你的文字–有文学的悠闲散漫、有地质的科学缜密、还有些许哲学的丝丝味道……
建议使用“美篇”,图片和文字可以随意搭配,还有舒缓的音乐,看你的文字就更是一种享受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