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科研网站常常充斥着会议、项目申请或顺利通过评审等方面的信息,而当你真正想要了解详细内容,找一些有用的资料时,却发现怎么找也找不到。即使到Google里进行全面搜索,通常也是几条会议新闻搬来抄去,根本没几条说到实质。
这就是中国的科普现状之一。
态度决定一切,细节决定成败。中国科普的失败,和官方机构(人员)态度的高高在上无不相关。
我想通过几个电子邮件的小事,来折射对比国内和国外的(科学/科普)态度。
例子1:ESA,不远万里寄来光盘
1873年,法国作家凡尔纳(Jules Verne)出版了《80天环游世界》这本书,震动了许多读者。从张博的网站上得知, ESA(欧空局)为公众制作了一张光盘“Around the World in 80 Images”(80张照片环游世界),照片都是ESA的Evisat卫星拍摄的,有兴趣者可以免费索取。
虽然这是5年前的光盘了,但我还是怀着好奇的心,找到了申请页面,提交了申请表格。出乎意外,很快就收到了对方的确认,说申请的光盘已经在处理并将马上发往我填写的地址(I am pleased to inform you that the requested cd-rom “Around the World in 80 Images” ha been processed for shipment to the address provided.)
申请的那天是3月30日,上一周(4月17日),我就收到了对方的邮件,除了光盘,还有一张小小的书签。书签虽小,但是很令人感动。5年前的东西,竟然能在半个月之内寄到我手里!这是什么样的态度!仅仅是钱多吗?钱多有的是用途,凭什么要花这一笔国际邮资?从这件事上,我们可见国外科研机构对待读者,对待科学传播的态度。
ESA邮寄过来的信封,里面还包着软塑料袋(泡泡格塑料袋)以防止光盘破碎,这说明他们做事情比较严谨
例子2:NERC,免费的科普杂志
3月17日,我曾在博文中介绍过NERC(英国环境理事会),并申请了他的免费科普杂志《Planet Earth》。当我提交申请后,在3月19日就收到了NERC的邮件,告知去年第四季度的杂志已经没有了,但2009年第一季度的杂志将会给寄给我们
Thank-you for requesting/subscribing to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Research Council’s quarterly Magazine “Planet Earth”. Unfortunately due to high demand for this issue we are no longer able to send out hard copies. The online version is available to read at http://www.nerc.ac.uk/publications/planetearth/2008/winter/。
You have been added to the mailing list and will receive the next issue of Planet Earth via post as normal in March.
杂志有没有其实并不重要,但这种积极的态度却很重要,至少让读者感到了起码的尊重。其实,及时反馈是交往必须的礼节。只是在中国,在长期和政府对话过程中,因为民众始终处于弱势地位,才会出现“把必须的礼节当作一种高素质的表现”这一奇怪的感觉。
【2009-05-05更新】今日已经收到了NERC寄来的春季刊。
例子3: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什么音讯都没有
在中国数字科技馆网站看到一些科普图片制作比较精美,于是根据网页上留下的内容提供者(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信息发信咨询这些科普图片是哪里来的?是不是取自哪本科普书?
写过去的邮件不嚣张,也说了谢谢。但是过了一个多星期了,邮件仍然石沉大海,杳无音讯。
我没向他们索要光盘,没向他们索要杂志,我只是根据他们自己留下的联系方式,进行相关咨询而已。显然,对方的不作为非常令人惋惜。
例子4:北京市地质研究所:希望别再让人失望
从网上看到一条消息,国内首张科普地质图于2006年出版发行,但是无论当当还是卓越都没能找到这张图,Google上找一点详细信息都找不到。于是无奈地根据网络仅有的几条信息,在4月15日给北京市地质研究所写邮件,咨询《北京市科普地质图》在哪能买到?
如今过去四五天了,我还没有收到任何反馈。【2009-05-05更新】至今未收到回信,已经不值得期望。
小结
如果不知道,那就回信说不知道;如果不归他管,那就告诉我应该另找高人;如果实在太忙,那就表示忙而无法回信。什么都不反馈,搞什么网站,做什么科普?如果不想回答读者问题,那索性就别提供联系方式。真想不通,在他们眼里,需要收到什么样的邮件,他们才会回信。
中国的官本位思想是科研、科普的一大障碍,只要一日官僚,就不可能一日做好科研,一日做好科普。
作为普通人的我们,同样要牢记,尊重每一位读者的来信是必须的素质:及时反馈,及时回邮件告诉对方你懂或者不懂。
拓展阅读:英国的科研机构:走廊文化
你说的问题我颇有同感,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很多人费力的上英文网站、辛苦地做没有报酬的翻译的原因。国内一般是有点价值的,都不会网络共享,更不会免费,那些所谓的科研机构在乎的是现实利益、蝇头小利。我觉得科普的基础还得靠科研,如果科研不被重视、风气也不好,科普怎能做的好?
我以前还申请过国外免费的软件光盘,很快地就寄到了,没法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