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北京、旅行和地学
亲临第九届全国矿床会议
亲临第九届全国矿床会议

亲临第九届全国矿床会议

第九届全国矿床会议

图1 从这张照片可以看到主席台坐在第一排的年纪较轻,几乎都是领导,无论是地质调查局的还是地质大学的,或是国家自然基金委的。最中间的是工程院院士陈毓川(右数第5个),他也是这次组织委员会的主任,曾是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地质研究所的副所长。第2排就座的都是地质学界的院士,有王鸿祯、金振民、扬起、翟裕生、李廷栋、汤中立和肖序常等等。

以前曾有一句顺口溜笑话地质工作者之穷:远看像要饭的,近看象捡破烂的,仔细一看,原来是个搞勘探的。

但是,世界上从来没有永远,也没有永远的热门和冷门,地质学也是如此。新中国建成后,国家需要做大量的地质、资源勘查工作,地质专业很吃香。全国人民都想搞地质,因为地质单位经常距离市区较远,按当时的规定有额外的生活补贴费,这笔费用通常不低。

随着时代的发展,地质学专业的学生因为面太窄不好找工作,岩矿专业的研究生一度很难在毕业后找到工作,招生或就业受阻。但是现在情况大有改观,这类专业的就业率还是很高的(只要愿意在这个行业通常不愁找不到工作)。一切的一切归因于矿产资源在较短的时间内是不可再生的。国家资源能源非常紧缺,矿产资源当然也不例外,这些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发展。前几年澳大利亚大幅度提高铁矿石的价格,使我们遭受巨大的损失。我们和日本曾为争取俄罗斯到中国的输油管道闹得沸沸扬扬,现在国家更加重视地质勘探了,只有找到大型的矿床,才可能解中国经济的燃眉之急。

2008年11月8日,第九届全国矿床会议在北京的中国地质大学召开。以前矿床会议是4年一届,但自从国家发布《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将”水和矿产资源”列为重点领域、”资源勘探增储”列为优先主题后。从2006年开始全国矿床会议改为每两年一届,足见找矿的急迫性和重要性。

今年会议的主题是”主攻深部、挺进西部、走出国门、为国家发展提供资源保障(简称为放眼世界)”。其总的目的一是找到优势矿、降低矿产资源的对外依存度;二是保护矿产的可持续性开发。

20世纪地球科学也留下不少科学难题,同济大学的汪品先院士认为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地球表层看到的现象,根子在深部,缺少了深部,地球系统就无法理解。上天容易入地难,当我们可以用Google Earth遨游全世界时,当我们用哈勃望远镜探索无尽的太空时,走向深部显然举步维艰,我们缺少进入深部的技术,他是地球科学亟需突破的领域。

中国的大山基本上都在西部,这就决定了未来西部将成为找矿的重点区域。此外,在科学网上还看到孟津老师写的一篇博文:打破小农经济式的科研思想,文章阐述了做科研应该放眼全球。本次会议的主题之一就是放眼世界,这也是科研工作者必须牢记的4个字。

主攻深部、挺进西部、放眼世界-第九届全国矿床会议论文集

1978年,中国地质学会矿床地质专业委员会成立,今年是委员会成立30周年。委员会的第一任主人是宋叔和先生,宋先生已在2003年仙去。本次会议也是纪念谢家荣院士诞辰110周年。

都说虎父无犬子,名师出高徒。科学界不泛夫妻院士、父子院士或兄弟院士的例子。钱三强和何泽慧是夫妻院士的代表,梁思成和梁思礼的成就自不必说,著名的 “十八罗汉”之一谢家荣与其子谢学锦则是地学界父子院士的典型,他们也是地学界少有的一个例子(地学界的父子院士可能就此一例)。

图2 开幕式后,有近600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岩矿学专家学者一起合影留念。大家以相机为圆心环绕而坐,也不知道什么原理,相机在摄摄时会自动旋转,最后就出来一张长长的如同轴卷画一般的合照。

中国地质大学人才辈出,这个学校迄今为止一共有50多名地学院士或毕业于或执教于地质大学,而地学部所有院士加起来也就不到200人,竟占了四分之一。他们分别为(参考地质大学院士网页):

中国地质大学在校中国科学院院士(9人):王鸿祯、杨遵仪、杨 起、赵鹏大、殷鸿福、於崇文、张本仁、翟裕生、金振民

在校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4人):赵鹏大、汤凤林、桑隆康、鄢泰宁

在校国际高等学校科学院院士(1人):赵鹏大

在校俄罗斯工程院院士(2人):汤凤林、李砚耕

兼职院士(12人):袁道先、张宗祜、金庆焕、常印佛、刘光鼎、刘广润、张国伟、郑绵平、汤中立、苏义脑、欧阳自远、杨文采

在中国地质大学毕业的“两院”院士(25人):

李廷栋 区域地质学家 张彭熹 盐湖地球化学家
刘宝珺 沉积学家 孙大中 前寒武纪地质学家
马宗晋 构造、地震地质学家及减灾专家 秦蕴珊 海洋地质学家
傅家谟 有机地球化学家及沉积学家 马 瑾 构造地质学家
张本仁 地球化学家 殷鸿福 地质古生物学家
欧阳自远 地球化学家天体化学家 汪集旸 地热学家
张弥漫 古生物地层学家及古脊椎动物学家 叶大年 矿物学家
戎嘉余 地层古生物学家 程国栋 冰川冻土学家
陈 旭 古生物与地层学家 钟大赉 构造地质学家
金振民 构造地质学家 杨文采 地球物理学家
       
卢耀如 水文地质学家及工程地质学家 胡见义 石油地质学家
汤中立 矿产勘察专家及矿床地质学家 郑绵平 矿床地质学家及盐湖学家
金翔龙 海洋地质、海洋地球物理学家    

曾在中国地质大学任教的“两院”院士(17人)

冯景兰 矿床学家及工程地质学家 尹赞勋 古生物学家及地质学家
袁见齐 矿床学家 傅承义 地球物理学家及地震学家
秦馨菱 地球物理学家及地震学家 池际尚 岩石学家
马杏垣 构造地质学家及地震学家 张炳熹 矿床学家
涂光炽 矿床学家及地球化学家 郝诒纯 地层古生物学家
曾融生 地球物理学家及地震学家 刘光鼎 海洋地质学家及地球物理学家
丁国瑜 第四纪地质学家及地震地质学家 刘宝珺 沉积学家
马宗晋 构造、地震地质学家及减灾专家 金翔龙 海洋地质海洋地球物理学家
胡见义 石油地质学家

中国地质大学学术交流中心院士相册

图3 中国地质大学学术交流中心的走廊上悬挂着院士画像,很威风。

为了迎接建校50周年,2001年地质出版社出版了《地苑赤子–中国地质大学院士传略》这本书,内收录了40名院士,分别为:冯景兰、尹赞勋、袁见齐、杨遵仪、傅承义、秦馨菱、王鸿祯、池际尚(女)、杨起、马杏垣、张炳熹、涂光炽、郝诒纯(女)、於崇文、曾融生、张本仁、刘光鼎、翟裕生、李廷栋、张彭熹、卢耀如、赵鹏大、刘宝珺、丁国瑜、张大中、马宗晋、秦蕴珊、傅家谟、胡见义、汤中立、郑绵平、马瑾(女)、金翔龙、殷鸿福、欧阳自远、汪集旸、张弥漫(女)、叶大年、戎嘉余、程国栋。

此外还有袁道先、张宗祜、金庆焕、常印佛、刘广润、张国伟、苏义脑、陈旭、钟大赉、金振民、杨文采、孙大中、刘广润、张国伟。细心点你会发现,除了陈旭、扬起、马瑾和欧阳自远外,其他人都是三个字的姓名。怪哉,说明那个时代的人兴的就是起三个字的姓名。

中国地质大学学术交流中心

图4 地质工作是一件好玩的有益身心的事,一天到晚和大自然打交道,见识了山川雄峻,还能娓娓而言地球的故事。当然,学地质还要会摄影,风景不可错过。这张图是地质大学学术交流中心的墙壁上一张极为普通的照片,但就是很美。

7条评论

    1. 其实并不专业,我也不是学岩矿的,他们做的报告才叫专业。像地球物理还有类似天灾预测这类听起来不是很专业的主题,而岩矿几乎没有不专业的主题。

  1. 嗯,其实地质学的实际用途是发现资源和能源,更崇高一点就是认识地球运动变化的规律。绝大多数学科都是因为有了需求才发展起来的,否则国家不支持,没有人会投资科学。

  2. zhowway

    今天上比较行星学的课,在google上搜火星的图片,搜到你的网页,于是就翻了翻,本来我也去看看矿床会议,但还是没去,修电脑去了。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