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北京、旅行和地学
爱丁堡的绿色:经济和环境的博弈
爱丁堡的绿色:经济和环境的博弈

爱丁堡的绿色:经济和环境的博弈

我近年一直在想一个问题,能不能把中国的山水诗词,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和中国的山水画融合在一起,创立”山水城市”的概念?人离开自然又返回自然。–1990年,钱学森写给吴良镛的信

紧靠爱丁堡大学(King’s Building)的南界是一片树林。从地图上看,这片树林似乎并不大,我想这会不会类似于咱大城市的早锻炼或饭后遛达的公园呢。一天,下班后,我拉着铁强计划把这片树林子跑一遍。当我们一进入这片树林的时候,我发现我失算了。我们越往里走树木就越高,树叶越茂密,光线也变得越昏暗,就像闯入了一片原始森林,半小时也不见一个行人。路边是潺潺的小溪流,溪水清澈见底,溪水的石头也被抚摸地干干净净。在万籁俱寂之时,只能听到我们步行发出的哒哒声,偶然会听到一声声清脆的鸟鸣,抬头张望,发现高高的树干上还立着几个人造鸟屋子。走几步,木桥,石桥展现在眼前,略显古老和沧桑;木椅石椅的出现暗示这里并非杳无人烟,化解了我们进入这篇寂静之地的一丝担心。此情此景,我最后悔的一件事是:我忘了带相机了。于是,过了几天,我又重走了这段路,记录了沿途的风景。

爱丁堡-森林

图1 在爱丁堡几乎看不到裸露的土地,但绿色的土地大都是草地而不是麦地,即使这些地很适合种麦子。

爱丁堡-溪流-美景

图2 爱丁堡树林的路边是潺潺的小溪流,小溪水清澈见底。在大城市的路边见到乡村的溪流,让我为爱丁堡的美而称奇。

爱丁堡-树林-美景

图3 树林里的古木,青藤和木桥,很有意境。

爱丁堡-别墅

图4 这片森林里就这一家旅馆(别墅)在独享风光和幽静。

爱丁堡-草坡-黄花

图5 爱丁堡辽远的草坡上开满了金黄色的画,这一片草地,一眼望不到边。

爱丁堡-高尔夫球场

图6 闲暇的人们,有太多和绿色接触的机会可以选择:高尔夫。

爱丁堡的这片树林给了我莫大的震惊:一个经济发达的城市,竟然能和山水如此和谐地生存在一起。中国是一个追求山水意境的文明古国,可是在中国,环境优美之处通常是人迹罕至,穷山僻壤;而经济发达之城市,却难觅几处清泉和蓝天。我大学时期都是在杭州度过的,杭州的绿化面积挺高的,但纵使是多雨多山的”天堂”,水却不见的几多清澈,我们在2002年曾对西湖的水质进行过测定,得出:西湖水基本满足Ⅲ类水的标准,几项主要指标符合西湖作为一般鱼类保护区水质标准。这样的水质,是远无法和爱丁堡那条溪流相比的。钱学森提出的山水城市的设想,如果在南方在杭州都无法实现,那么在现阶段的中国,山水城市之路是步履维艰。我朋友的家乡在浙江西部的一个小山村里,照理说,那是青山和绿水的天堂,可惜这些年,村里百姓环保意识不强,往溪水里倒垃圾,淘出溪里的细沙造房子,如今溪水水位日渐变浅,水中的石头长满了绿毛,我不禁叹息又一处天堂的消逝。

英国曾是世界闻名的雾都,如今在英国的城市,以植物景观为主的自然公园星罗棋布;在农村,除了森林就是牧场,几乎看不到裸露的土地。这巨大的转变要得益于英国多年来制定的法律:早在1949年,英国颁布了《国家农村场地和道路法》,重在保护农村自然景观;1963年英国颁布《水资源法》,依法成立了河流管理局,实施地表水和地下水取用的许可证制度;1981年英国实施《野生动植物和农村法》,强调农业环保;1990年英国制定《环境保护法》,两年后又制定《废弃物管理法》,以加强对城市和家庭废弃物管理;1993年英国颁布《国家公园保护法》,加强对自然景观、生态环境的保护;2007年英国颁布《气候变化法案》,对温室气体进行强制减排。

学术界曾在争辩是先发展(污染)再治理环境还是先治理环境再谈发展。英国在积累的足够多的经济资本后,可以停下来讨论是不是要治理环境。那么处在高速发展的中国呢?其实,这些年中国走的路大家心里都很清楚。至少我们还没有找到一条环境和经济共同发展的道路,虽然谁都知道环保的重要,但是面对经济发展的诱惑,面对无可逾越的的集中爆炸式人口分布和群众环保意识薄弱等问题,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成为一句谁都懂,但似乎谁都不用负责的一句空话。而我能做的仅仅是在这里的呼吁吗?

2条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