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碰到这样的情况:我来到一个村子,驻足,看老房子,拍照。当村民看到我举起相机的时候,会觉得很奇怪,这些破房子有什么好拍的的呢?我该怎么做呢?和他们讲摄影的意义嘛?一般我就笑一笑,说我喜欢你家老房子,想拍下来就行了。我自认为有意义的地方,有时候很难让别人也明白或理解。
柴静的“穹顶之下”在网上争论开了,中午花了些时间看。有人说柴静代表的是白领、小资产阶级的利益。当然,这是不可避免的。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背景和利益需求,也就是说我们处于一定的阶级之中。这注定了我们说话不可能完全理性,受系统一(情感)的影响很多。你若不是这个阶级的,很难知道这个阶级的苦难,因为你没有实践,怎么会有真知呢?即便从书上学了点,但也只是肤浅的认识,我敢肯定地这么说。伟大的思想从来不是来自于书本,而是实践。因此你很难代表这个阶级的利益,很难理解这个阶级的诉求,并替这个阶级说公正的话。有人向晋惠帝报告老百姓没东西吃,他反问:“何不食肉糜?”。这是阶级地位的差异,我们现在这个社会,没有了以前的阶级斗争,但经济不平衡的结果就是制造阶级。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站在面对面,我却不理解你。
一件事情,很难有完美的个人,也很难有完美的公平。柴静是不完美的,据说她开大排量的汽车,还抽烟;而去工业化、呼吸到新鲜的空气对吃饱饭的人来说是需求,但对中国穷苦地方的人来说有巨大风险。我们很多生活在大都市的人已经完成了产业升级,过上了衣食无忧的生活,于是我们会像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一样,希望把落后产能输入到欠发达地区,这是不公平的。产生的原因是中国经济发展巨大的不平衡,仿佛国家与国家一样不平衡。我胡思乱想,发现雾霾的根源还是那两个老问题:科学、民主。因为这两个名词的背后是某一种思想理念和精神,而我们一直欠缺。柴静也不敢继续追问,再追问下去,就成禁片了。
什么才叫民主?民主不是让所有人满意,也不是少数服从多数那么简单,即不是说大多数人的意见就是民主,这一点和科学一样。2010年,丁仲礼和柴静在“面对面”采访时反问:“科学家是根据人多人少来定的吗?科学是真理的判断。”大多数的暴政,难道也算是民主吗?想想文革,想想二次世界大战的德国。在网上,看到一个例子很有趣,说:有5个人,4个要打球,1个要游泳,让游泳的人去打球,肯定是不公平的,那怎么办。我们尊重你游泳的权利,你一个人去游泳吧。难道尊重就是民主了吗?尊重只是一个口号,空洞的口号而已。可行的民主就是:打球的人花钱雇佣一个人,让他和游泳的人去一起去游泳。凭什么要打球的人付钱呢?因为下次可能轮到你一个人想去游泳了,所以要得到真正的民主,是一定要付出代价的。另外,故事还说明,民主是赋予每个人平等的权利。丁仲礼反问柴静时说:我们中国人就不是人?人与人之间应该有个大致相等的排放空间。
于雾霾这件事,去工业化对有些人是好的,但对有些人不好。如果要公平、要民主,就要创造条件,让那些不好的人也能从中享受到利益。谈何容易,社会问题从不是一句话就说明白、解决得了的。我们国家让一部分先富起来,但先富的并没有带动未富的,应该由先富起来的人制定未来的游戏规则吗?我能想到的,也就是富人出钱来补贴穷人。但有那么简单吗?我肯定是想不出来对策。
如何不受系统一影响,使自己的理性不被情感牵着走,建议读《快思慢想》这本书。我对民主和政治一直不关心,见解浅薄,但我从博物学上得到了一些启发,可能适用于这件事,就是:
- 宽容。甘地说:不宽容本身就是一种暴力,是妨碍真正民主精神发展的障碍(Mohandas Gandh:Intolerance is itself a form of violence and an obstacle to the growth of a true democratic spirit)。宽容一点,让我们聚焦于好的一面,放大积极的东西。 周浩拍摄了不少纪录片,如《厚街》、《龙哥》、《高三》和《急诊室》等,他说自己在拍片时发现,人与人冲突的原因是人与人之间不了解,或根本不愿意听你去讲。我觉得这部片子里,柴静的调查追问精神,以及故事的可视化呈现,是最值得学习的。
- 多听听不同阶层的意见。如果想更民主,学习白居易,为百姓写诗。做诗之后,念给老百姓听一听,听听他们的意见。多去穷苦的地方做调查,并做一些公益的事情,只有深入到群众中去,才知道群众的思想,思想是看不见的,需要时间和实践去获得。
- 一切看行动。说得再多,不如行动。 我喜欢摄影,那就应该多记录点当下正在消失的东西。从去年开始拍摄北京的废墟专题,从影片里得知中国每天有80个自然村在消失(冯骥才提到),让我肯定做这件事有意义。
行动才具有感染人和改变的力量。如果你在朋友圈、微博、豆瓣等社交媒体上看到大量的人在讨论这部片子,于是你也开始观看并讨论。于是,我们制造了一个视频的神话。这说明我们人都具有羊群心理。为什么不利用这个心理发起一些行动,从而让有意义的行动替代无休止的争论呢?比如说,我们发起一个少开车活动,只要你想明白了,想用行动支持减少雾霾,那就加入这个活动。类似的活动有意义,至少能改变我们一些行动。再比如,可不可以制作更多和减轻雾霾行动挂钩的APP呢?我想到的非常有限,但我相信聪明的网友应该能想到更多。总之,我的意思是,通过这次机会创造一些可实践的行动,让他迅速传播和影响社会,而不只是讨论。
网上看到个评论,说得挺好:“看到这两天各种人对柴静的争议,不禁想起去年系主任对大家讲的一句话:我们不是要教你们如何去攻击,而是要教你们如何去理解。就算是学术论文也很少没有问题,怎么看到人家的贡献,综合优点和缺点去看到价值,再继续往前走才是最要紧的。”片子是否完美不重要,最关键的是,想一想我能从片子里学到什么,从而改变自己,如果只是点赞而什么都不改变特别是行动上没有改变,这样的片子也只起到个科普传播的作用。有人会问:思想改变就不是改变吗?是改变,但时间一久容易恢复老习惯。朋友杨蔚说得好:不看广告看疗效。
注:希望有批评。写博客的目的是希望有人来指出我不恰当的想法,让我有改正的机会。
同意作者行动的观点,但认为公共政策的制定不能以裹挟民意的方式来进行。无论是崔还是柴感觉就是先预设立场,然后找证据,这不算严谨的研究,更像是惯用的忽悠大众的方式,而任何发动群众的行为我个人都抱有深深的警惕。现在媒体把很多科普的事情都办了,我感觉其中是有一定程度的情绪化和个人诉求的,任何极端的手段除了热血澎湃以外,更多的是对既有“生态平衡”的极大破坏。当然,我并不反对环保以及增速适当放缓的做法,也为柴静在唤起环保意识上点赞。不过值得说的是,庆亲王之后,经济应该触底回升了吧,投资应该上行了吧。